免责申明: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■◆◆★,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★◆■◆,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。
图5:(左)PD-1/PD-L1抑制剂联合用药注册性临床试验成功率.(右)不同适应症下PD-1/PD-L1抑制剂联合用药注册性临床试验成功率■★★■. 数据来自:DeepMed全球适应症竞争格局数据库
从2010年到2024年,PD-1/PD-L1抑制剂相关注册性临床试验数量在整个肿瘤领域中的占比■◆★◆■,2011年仅为1%,2018年到达一个高峰40%。但是,近五年出现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,2024年其占比~24%■■■。
随后,2018年至2022年之间,国产PD-1/PD-L1抑制剂■★★◆◆◆“百花齐放■◆★”◆■■■★,基本以附条件批准的方式上市■◆■◆。首个适应症以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、MSI-H/dMMR实体瘤和结直肠癌为代表。首个适应症的选择,与不同癌种免疫病理学的特性相关。例如:黑色素瘤的高免疫原性。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9p24.1基因扩增发生率高,这与PD-L1表达显著升高有关★■■■■★。1976年,卡介苗在尿路上皮癌中的成功,把其带入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★■◆◆■◆。
图3:PD-1/PD-L1抑制剂相关注册性临床试验动态. 数据来自:DeepMed全球适应症竞争格局数据库
2024年9月24日-25日,由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指导尊龙AG旗舰厅APP★◆◆,医药魔方主办,张江集团■■◆◆、亦弘商学院◆■◆、赛多利斯特别支持的“2024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暨第四届医药魔方开放日★■◆◆■◆”在上海成功举办。
PD-1/PD-L1抑制剂不同联合用药策略的布局,在不同适应症中也有差异。基于注册性临床试验数量,统计分析了2012年到2024年的趋势变化。从整体上看,注册性临床试验数量前三位的癌种依次为NSCLC、乳腺癌和肝癌。其中,NSCLC在2018年至2020年开展的试验数量较多。
本届峰会举办于医药行业寒冬之际,80+位行业一线+参会人员立足于新的行业形势■★■■,展望新的行业变局◆◆◆◆★■,确立新的价值锚点,围绕出海、联合治疗临床研究◆★■、商业化路径★◆、Biotech生存与发展、研发立项、BD等关键决策场景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◆◆◆★■。
从2011年帕博利珠单抗开启KEYNOTE-001开始◆◆■■,PD-1/PD-L1抑制剂的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近15年。主题演讲的第一部分,宏观梳理了近15年PD-1/PD-L1抑制剂相关中美获批和全球注册性临床试验动态趋势。
第三,近两年上市的产品例如:阿得贝利单抗、恩苏朗单抗等,分别以小细胞肺癌和宫颈癌作为首个适应症,这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同类药物适应症上的差异化开发。选对靶点很重要,选对适应症同样重要。
图1:PD-1/PD-L1抑制剂相关注册性临床试验占比. 数据来自◆◆★■◆★:DeepMed全球适应症竞争格局数据库
图2:PD-1/PD-L1抑制剂中美首次获批动态. 数据来自:DeepMed全球适应症竞争格局数据库
随着时间的推移■★★◆◆★,PD-1/PD-L1联合用药逐渐成为主流。从中美获批动态数据看★■◆★,近两年联合方案的获批数量占比已超过50%。从具体的获批联合方案来看,虽然仍旧以PD-1/PD-L1+化疗为主,但是PD-1/PD-L1+靶向、PD-1/PD-L1+免疫,尤其是近两年+ADC的获批(注:维恩妥尤单抗+帕博利珠单抗◆■■■,尿路上皮癌)★◆,多药理类型联合协同增效已成必然趋势■★★,这在注册性临床试验动态中更加明显◆★◆★◆。近5年,PD-1/PD-L1+ADC的相关临床试验占比已经上升至15%左右。
分析基于医药魔方DeepMed全球适应症竞争格局数据库「治疗格局」板块(注:数据截至日期2024年8月),包含来自NMPA、FDA和EMA审评信息,以及注册性临床试验数据(注:是指可能用于药品上市申请的临床试验,主要是原研企业发起的III期临床,也包含肿瘤等领域中可能用于注册的I期或II期临床等,并通过医药魔方数据分析师人工精选)。通过「细分适应症」和「管线」双视角★◆■,串联「临床试验--试验结果--监管信息--临床指南」,洞察免疫联合治疗全球竞争格局。
截至2024年8月,中美共有22个PD-1/PD-L1抑制剂获批上市。对这些已上市产品首次获批时间及首个适应症进行梳理★■◆■■,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:首先■■◆,2014年至2017年之间,帕博利珠单抗为首个获批上市的PD-1/PD-L1抑制剂◆■★■,其首个适应症为黑色素瘤,也是纳武利尤单抗的首个适应症■■◆◆◆。阿替利珠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首个适应症均为尿路上皮癌。这些产品均以加速批准(AA)的方式获得FDA批准上市。
不同PD-1/PD-L1联合方案策略◆★★■,成功率也有所不同◆★◆★■◆。总体上看■★★◆,一方面从药物的角度,PD-1/PD-L1+化疗结果积极的占比较高,约占三分之二。而PD-1/PD-L1+免疫±化疗,PD-1/PD-L1+靶向±化疗,结果积极的占比约一半★■■◆。另一方面从适应症的角度,同一个联用类型策略在不同癌种中的结果也有所不同。例如★■:PD-1/PD-L1+化疗在胰腺癌、卵巢癌和结直肠癌中的疗效并不理想;PD-1/PD-L1+靶向在肾癌■◆★◆◆、肝癌中的成功率较高■◆■■★■,而在卵巢癌、尿路上皮癌等适应症中的成功率较低。
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◆◆,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;如需转载■◆,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★■★,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。
肿瘤领域中,以PD-1/PD-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s)为代表的免疫疗法,“颠覆”了肿瘤治疗格局。理论上来说◆◆,“肿瘤免疫周期■◆”中不同◆★★“节点”作用机制药物之间的联合,可获得更高的治疗应答率。因此★◆★◆■◆,PD-1/PD-L1联用成为近些年热点。然而■◆★■,结果并没有达到期望■◆★★。开放日上,医药魔方数据科学专家陈盛彬博士就这一主题★◆★◆★,与大家分享了名为“PD-1/PD-L1联合治疗的「取经之路」”主题演讲(PS★■★★:文末有PPT下载二维码)尊龙AG旗舰厅APP。
图4★★:不同适应症下PD-1/PD-L1抑制剂联合策略布局. 数据来自:DeepMed全球适应症竞争格局数据库
如果按照不同联合方案分别计算,排名会有所变化■◆。例如:PD-1/PD-L1抑制剂+免疫治疗,前三位依次为NSCLC,黑色素瘤,膀胱癌或尿路上皮癌。PD-1/PD-L1+靶向治疗,前三位依次为NSCLC,肝癌■★■◆◆,肾癌。近些年,德曲妥珠单抗★◆◆◆、恩美曲妥珠单抗、维恩妥尤单抗等ADC药物成为领域内关注的重点,联合用药临床试验多布局在乳腺癌、NSCLC、膀胱癌和尿路上皮癌。